欢迎进入定陶区忠孝陵园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530—2227788
周一至周日 8:30 - 18:30 

最新资讯

论殡葬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体现

更新时间:2017-06-08 10:56点击次数:字号:T|T
殡葬工作涉及面广,关连着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不同体制的利益获得者。殡葬工作秩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对殡葬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需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快法制化进程,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
、信用制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道德约束的同时,信用观念的树立,信用制度的逐步推广和普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基础,是保证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一环。 建立信用制度,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殡葬管理,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之间的诚实信用。只有作为管理者保持对管理对象的忠诚守信,才能更好地为被管理者服务;也只有管理对象本着对管理者的诚实信用,行政管理活动才能有效地实施和发挥作用。和谐社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内容包括民主政治、依法行政、消除腐败等,其中都渗透着对政治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诚信要求。二是面向社会和人民群众,诚信信用要通过承诺和保证承诺来实现。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业务工作和服务项目,都做出程序、项目、标准、质量、时限等方面具体量化的承诺,并且明确达不到承诺后的罚则。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促使信用制度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和信用中介服务的不断成熟。2、政务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完善的表达各种合法的政治要求、政治利益,实现政治协调的社会民主机制,是殡葬事业发展的有利保证。公民能够合法、经常地参政议政,达到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民力,就应通过有效手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设立正常、合理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在殡葬行业建立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是缓解与人民群众紧张关系,排除对立情绪,有效化解纠纷和冲突的主要方法。
建立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应遵循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如实公开。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关心,涉及群众切身的实际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甚至产生腐败的权力运行的主要环节。建立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和其他部门单位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管理;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止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公开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新闻发布会;公报、公开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人民群众旁听有关会议等;通过各类综合或专项行政服务中心,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予以公开;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等。建立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的关键是加强领导,核心是加强监督。在操作中应做到保持经常性、确定性、及时性、客观性、广泛性、全程性、公正性;强化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  
在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相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属于工作失误的,要坚决纠正,对有关责任人,坚决追究责任,通过制度约束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心,约束和警示违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执法不严不想公开、有法不依不能公开、违法不纠不敢公开、违规违法抵制公开的现象出现,对有这些方面的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据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
(二)加快法制化进程。
有法可依,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殡葬是特殊行业,对政府来说,一方面要放开,一方面又要加强管理,而管理必须有法可依。发达的国家都有《殡葬法》,而我们国家只有国务院制定的规章《殡葬管理条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存在着相应法律和政策缺乏、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的“制度缺乏”现象。为了给殡葬工作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我国在殡葬立法时需要明确以下八点:一是殡葬业推向市场的前提条件和应遵循的规则;二是对区域性经营场所的限制,经营不能妨碍公众利益,对一些经营项目的确定依法进行听政;三是实行殡葬服务机构设置许可制,运尸、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等服务项目限制在殡葬服务机构范围,实行政府定价,确保政府的监督;四是建立从业资格制度,提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具体明确的职业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五是设立监督机构。殡葬服务机构所在地的民政局设立监督机构,权限是负责查验尸体、骨灰及出具死亡证、火化证、尸体或骨灰安葬证等文件。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工作制度的落实。查处殡葬服务机构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六是设立“依法经营保证金”制度。对社会资本经营的殡葬服务机构进行前置性控制,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七是制定殡葬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以地、市为单位,结合实际,提出殡葬服务机构数量、布局建议,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民政部备案;八是为殡葬执法、监管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二、牢固树立殡葬人文理念,不断提升殡葬文化水平
在一些人的眼里,殡葬业是一个特殊的而神秘的行业。从殡葬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过程看,殡葬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所谓殡葬文化,即人们关于殡葬方面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现代殡葬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殡葬文化内涵,是现代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树立正视死亡的人文理念,科学对待死亡。
死亡无法避免、回避,是必须认真面对的自然现实。国外有一个学者曾说过,死亡并不一直是我们的敌人,而我们不愿与死亡的真实性之间合作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在过去的几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面对这一主题,社会忌讳死亡、不接纳死亡,视死亡如鬼怪、如敌人。人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非科学的人性压抑之中,人对死亡的认识被禁锢在恐惧、迷信、否认或轻生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实施死亡教育是打开社会对死亡禁闭的大门,尽快冲破唯心论死亡观对人类精神束缚的钥匙。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死亡教育。我国,死亡教育也早已成为殡葬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由于殡葬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正视死亡,敢于面对死亡,才能尽职尽责地从事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随着现代科学文明进程的提速,我国人民群众对死亡教育的需求也表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生命质量、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生死观,人们对待“优死”向对待“优生”、“优活”一样,给予同样重视;二是可以打破死亡话题的社会禁忌,促进以科学、文明、进步取代迷信、愚昧、落后的进程;三是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或者消除死亡恐惧,认清造成恐惧的原因,祛除心理上不必要的负担;四是能够减轻死者亲属的精神痛苦,有利其健康;五是有助于解决安乐死等医学伦理学难题;六是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高人口素质。
(二)树立打造殡葬精品的人文理念,展示殡葬文化风格。
殡葬做为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具有不同的内容。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应该做到:1、采用现代科学文化手段,努力做到让逝者安息,生者慰籍。一是实现建筑现代化。在殡仪馆建筑上各具特色,云集欧式建筑、仿古建筑、现代建筑的风格,建设起点高、设计新的殡仪馆和殡仪服务中心,展示殡葬文化的优美风采;二是布局典雅。室外园林化,室内人性化。院内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林荫小路让人心情放松。告别厅用山水、民间传说等图画和鲜花衬托,做到肃穆而不感到压抑、庄重而不感到阴森;三是告别仪式多样化。举行宗教告别仪式、民族告别仪式和民俗告别仪式,不同的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告别仪式;四是功能齐全。流程上合理,增加科技含量。从逝者遗体接收、消毒、保存、整容、化装、告别到最后的火化,实现微机化管理和现代科技手段运做。使用二次、三次燃烧油炉,不出现二次污染,实现火化无烟化;五是尊重逝者。无论在工作中的哪一个环节,殡葬职工都不说不尊重的话,都不做不尊重的动作;六是火化率不断巩固和提高。2、提高人性化程度。一是杜绝不作为、缺位、失职行为,加强经常性检查监督,规范殡葬从业人员的行为;二是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建立从业资格制度、工作程序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全程引导服务;三是实行“一站式”办公,“超市式”销售,办手续便捷,办事情快速;四是殡葬服务网络化。以大中城市殡仪馆为依托,形成系列化和集团化殡仪服务网络;五是提供亲情服务。采用规范的告别程序、主持词、服务用语慰籍逝者亲属;用碎尸、腐尸整形、整容等特殊服务项目安抚逝者亲属;用净身、穿衣等服务项目帮助逝者亲属;用主动周到的服务宽慰逝者亲属。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理念,倡导生态型、环保型、节能型殡葬。
传统的发展理念只顾及人自身的生存利益,而忽视了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只顾及了当代人的利益和要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后代人的未来存在。从殡葬看,长期处于空间消费、资源消费、污染消费状况。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是社会在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一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殡葬工作需要的是把殡葬文化的传承创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工程来对待,把握住这个阶段性发展之间的关键性连接点。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如果土葬控制不住,就会使大量的土地、森林成为了不可耕用的墓地;耗费大量的木材及其它材料;造成环境的污染。为此,必须在改变传统的丧葬方式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通过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严禁土葬,提高火化率;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引导,逐步改变人们的丧葬理念,摈弃“入土为安”、骨灰长期寄存的做法,接受新的、现代文明的丧葬方式。一是海(江、河、湖)葬。骨灰撒大海(江、河、湖),情意留人间,青山绿水留后人;二是树葬。开展形式多样的树葬,可以一树一葬,也可以一树多葬,在树的旁边立一个小的斜面墓碑。可以保留骨灰盒,也可以骨灰直接入土;三是花坛葬。建造一个大型艺术美观的花坛,在花坛墙围平面上按均等的距离为花坛葬者刻上姓名等纪念标记,骨灰直接入土;四是草坪葬。开辟一块草坪,专门用于草坪葬,骨灰直接入土。树立一块纪念牌,刻上下葬者的名字。骨灰树葬、花坛葬、草坪葬,让他们回到浓荫林木花丛之下的活土之下,江海之中,使人的生命有了延续,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美德,从情理上讲符合中华民族“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心理习惯。以现代殡葬文化理念为基础,以不保留骨灰为标志的殡葬第二次革命,在促进殡葬事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必将为移风易俗、保护土地和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线QQ
有事点这里